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扩大有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调动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引导各类投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不仅密集推出投资计划,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也在不断增长。在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会议上,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对此,有人提出,要对大规模的投资保持警惕。其实,从目前各地政府推出的投资项目来看,绝大多数偏重于对冲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和补齐社会公共服务短板的方向,不必过度担心。
有专家表示,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各地推出的投资项目,要调整投资领域,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比如中西部地区,应聚焦交通等传统的投资项目,补齐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交通物流体系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应该集中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强化投资政策的精准性和适度性,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新消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消费市场庞大,消费升级态势加强,为新型投资提供了发展空间。投资方面,越来越贴近消费需求,越来越接近市场要求,也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此时各地政府推出一系列新的投资项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通过推出更多“新投资”,有效对冲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同时也可以满足新消费的投资需求。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因此下一步稳投资工作还应聚焦补短板、调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而不搞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强刺激,也不搞全面的投资强刺激。
此外,要重视可能出现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等问题。疫情之后的投资,要注重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同时,也需要政府做好项目的储备和规划等工作,切忌大包大揽,防止简单重复投资。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扩大有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调动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引导各类投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