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公安反诈专号”成反诈骗“神器”
手机接到来电显示为“公安反诈专号”的电话,请一定要耐心接听。12月16日,公安部刑侦局推出的“钱盾反诈机器人”正式上线,通过来电显示“公安反诈专号”,向潜在的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拨打电话,发送短信、闪信提醒信息,提升反诈劝阻成功率,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见12月17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多发,其中还有一些酿成悲剧。公检法机关、工信部及电信运营商等,在原来基础上打击电信诈骗行动不断升级,破获了大量案件、查处大量违法犯罪人员,还通过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劝阻大量用户,挽回巨额经济损失。然而,电信网络诈骗仍然是一种高发多发的违法犯罪现象。
仅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6.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9万名。一方面说明打击这类犯罪的成效显著,一方面也说明这类犯罪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新的反诈骗手段很有必要。
此次上线的“钱盾反诈机器人”,对比以往的反诈骗劝阻热线,可以说是“神器”。现行反诈劝阻热线,劝阻成本高而成功率低。深圳市反诈中心数据显示,每天拨打上千个劝阻电话近四成被拒,成功劝阻一个人至少打5通电话。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的劝阻热线号码不统一、知名度不高,看起来反而像诈骗。而“公安反诈专号”统一了反诈劝阻热线,辨识度高、权威性强。自今年11月15日在部分地区试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劝阻3000多人,劝阻成功率超96%。同时,由于“钱盾反诈机器人”会自动拨打潜在受害人电话,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要让“公安反诈专号”发挥最大作用,还需要做好配套工作。比如,要警惕“魔高一丈”。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屡打不绝的原因之一就是诈骗手段经常花样翻新、技术升级。所以,要防止犯罪分子针对“钱盾反诈机器人”的功能“研发”出对策。再如,要精准识别潜在受害人。向潜在受害人拨打电话、发送信息的前提是精准识别。如果识别不精准,难免成了骚扰电话,可信度降低;如果漏掉不少潜在受害人,则可能为不法分子根据漏洞研究对策提供口子。此外,要向老人、学生及学生家长等潜在受害人群重点普及“公安反诈专号”常识。
“钱盾反诈机器人”正式上线,打响了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又一枪,其保护群众财产、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的效果值得期待。不过,这种技术性反电信诈骗手段的威力有多大,还取决于上述配套措施。希望各方不断完善配套措施,让“公安反诈专号”成为永不落伍的反诈骗“神器”。
冯海宁